寒凝血瘀型痛经

 行业动态     |      2024-11-22
寒凝血瘀型痛经
寒凝血瘀型痛经有哪些伴随症状?
平时体质虚寒,怕冷,手足不温,少腹冰凉,经血量少,察块明显,少腹疼痛拒按,用热水袋或者照红外线灯痛可以稍缓解,嘴色暗,伸舌看舌苔是薄白的,舌底络脉是迁曲的,可辨识为寒凝血察型痛经
2.艾走寒气,活血化瘀缓解痛经
(1)处理:艾灸。
(2)取穴:神朗、气海、关元、中极、归来。
(3)简易定位
神阙:肚脐中央即是本穴。
气海:肚脐直下两横指(约一寸半)处。
关元:脐中直下四横指(三寸)处。
中极:仰卧,前正中线延长至下腹部之耻骨联合处,由耻骨联合上一横指处。
归来: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横指,中极穴旁外两横指处。
(4)操作方法
1)因上述穴位都是腹部穴位,家里常备一个可以同时插几根艾条的艾灸箱,治疗的时候平躺着,让家人帮忙把艾灸箱放到腹部即可
2)每个部位灸15~20分钟,可根据少腹疼痛缓解程度适当延长艾灸时间。
3)如果家里不是很通风,使用艾灸会产生很大烟,可以用粗250g加热,用毛巾包裹,烫煨上面穴位即可。
(5)注意事项
1)艾灸注意保暖,不要在空调房或大风口施灸,适当保持空气流通。
2)艾灸后可适当喝热的生姜水或艾叶茶,以助汗出。
3)艾灸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局部反应,如发麻、排风排寒、发痒,属于正常现象,不需特殊处理;出现局部有水汽,及时用干毛巾擦拭;出现局部刺痛的感觉,触摸肤温并不高,这种情况保证艾灸的安全距离,可继续艾灸。
4)艾灸后,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用处理,3~5天可以自行吸收:大的水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处理,以免感染。
5)血糖偏高、有感觉障碍的患者慎灸,以免烫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