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中医属“关格”“癃闭”“水肿”“肾劳”“溺毒”“肾衰病”等范畴。中医治疗可辨证选择健脾补肾、活血除湿解毒泄浊的方药。
肾功能衰竭
行业动态 | 2024-12-24 慢性肾功能衰竭也称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肾小球滤过率(GFR)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常因肾功能查发现血肌酐升高而诊断。临床分为四个阶段:①肾功能代偿期(血肌酐133~177μmo1/L);②肾功能失代偿期(血肌酐186~442μmol/L);③肾衰竭期(尿毒症前期)(血肌酐 451~707μmol/L);④尿毒症期(血肌酐>707μmol/L)。各期临床表现不相同,但无特异性。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少数患者可有食欲减退、代谢性酸中毒及轻度贫血等不典型表现,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肾衰竭期以后,上述症状更趋明显。在尿毒症期,可出现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急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消化道出血、肾性贫血、肾性骨病、尿毒症肺炎、尿毒症脑病等各系统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复杂而多样,常见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各种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肾血管疾病等。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