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
行业动态 | 2024-12-19 消化道息肉(gastrointestinal polyp,GP)是指在反复炎症化学物质等刺激下突出于消化道管腔内的隆起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其按所在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肠及直肠息肉;按组织学类型不同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息肉大部分没有症状,只有少部分可以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表现,当息肉合并溃疡或糜烂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黑便或血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等。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发生率与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关系密切。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发生癌变的情况较少见。息肉一经确诊应及时进行治疗,这对预防癌变有重要意义。内镜下微创治疗是目前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治疗手段。消化道息肉的内镜治疗方法主要有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微波灼烧、圈套电切、黏膜下剥离术等。中医学常将本病归为“瘤”的范畴。本病的主要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损,是发病的最根本原因;标实为痰、湿热、瘀、毒相互作用,是发病的始动因素。病变部位主要在胃肠,涉及肝、脾。中医药在有效预防消化道息肉及术后再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